作者:VC照明 发布时间:2017-05-18
清末,煤油灯引入中国,美观的灯具,先进的燃料,以及科学的燃烧方式及数倍于老油灯的亮度,很快吸引了国人的眼球。
电灯也是在清末被引进中华大地的。最早使用电灯的地区,是上海的租界。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氏提出开办电气公司的申请,不久就得到当时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批准。根据史料记载,电气公司成立后,第一批安装电灯的有:虹口招商码头4盏、理查客栈4盏、外滩公园5盏……共计15盏。
1921年,民族工商业者胡西园等试制成功第一只国产白炽灯。随着白炽灯生产的发展,其他光源产品也相继问世。
1927年,许石炯试制小电珠成功,并在闸北东洋花园开设公明电珠厂,生产日月牌、光荣牌2.5伏、3.8伏小电珠、圣诞泡。产品畅销长江流域及华北一带。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民族灯具工业遭受到国外洋品牌及国内落后势力的双重压榨和排挤,再加上灯具工业缺乏赖以生存的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解放前中国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城市拥有灯泡厂,而且这些灯泡厂大多经营困难,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灯具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是中国现代灯具发展的初潮。在这一段时间里,一大批新型现代化建筑的建设和装修向当时的灯具行业提出了挑战,并刺激着灯具工业的发展。
1954年,上海建造“中苏友好大厦”,配套灯具由上海3家灯具厂承制。经过将近1年的努力,灯具企业制造出大型吊灯、壁灯、吸顶灯等各类灯具。那盏高耸塔尖、不变形、光色好的五角红星标志灯,就是当时这个临时工场制造成功的。这些灯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灯具工业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这一时期上海灯具工业的发展是全中国现代灯具工业发展的代表和缩影,除了上海外,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各大城市也相继建立灯具厂。
1963年,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室和亚明灯泡厂生产了我国第二代光源荧光高压汞灯。此后,第一盏氢灯、第一盏氪灯、金属卤化物灯相继问世并量产,中国电光源产业因此也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上海对中国电光源产业发展功不可没。
提到中国电光源产业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从20世纪60年代始,中国电光源产业的每一项科研成果几乎都和蔡祖泉有关。
1961年,蔡祖泉与同伴们初探我国科学家的“空白领域”———电光源,着手研制国内的第一盏光源——高压汞灯。同年,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组成立。我国电光源史上第一个氢灯、第一个高压汞灯、第一个氪灯、第一个长弧氙灯等一系列成果陆续从他手上诞生。
从1949年到1965年,中国灯具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灯具产量急剧增加,灯具种类大大丰富,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电灯快速普及的时期,城市开始普及电灯照明。
节能灯取代白炽灯被称为照明领域的第二次革命,发展至今,LED照明产品以目前发展来看取代传统节能灯是大势所趋,将成为照明领域的第三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