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C照明 发布时间:2019-01-10
博物馆展柜用得越来越多,相应的照明方式也不断丰富。但是,不同的方式区别较大,各有优劣。今天,我们就针对常用的十种方式,逐一讨论。
1.顶部面光普照式
这是早期最常见的一种博物馆照明方式。即在顶部把展柜照得通亮。所有展品一览无遗,适于小展柜及察看展品细节。
早期是用灯管排列起来,下面用毛玻璃,把光打匀灯管光色偏白,显指不太高。
后来改成led面板灯或者灯带。
无论哪种,要控制好光源与玻璃的距离,毛玻璃的表面处理,做好了光会很匀。做不好光是一截一截的。
当然,这种普照式的不好的地方是:
● 顶部光会产生眩光。解决的办法是调色光源的亮度,做柔和一些。还有一个办法是把毛玻璃往里做,或者展柜外面的档板加高,这样会好很多。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玻璃面做成往里倾斜,这样杂散光会与观众的目光方向一致,也就进不了观众的视线。
● 灯光太平淡,无法重点突出展品。
当然,也有解决的办法,可以把展柜内饰做成暗色的,这样,展品就在灯光中表现出来了。尤其是反射率高的展品,如陶瓷等
2. 顶部重点照明
这也是早期常用的方式,即在顶部放置卤素灯,中间隔一块玻璃,透过玻璃,对展品进行照明。
玻璃将展品与照明隔开,实现光热分离。
与第一种方式不同,这种方式能针对展品实现重点照明。若要强调细部,也可以用宽光束灯具补充。
当然,其缺点也很明显:玻璃上有一团团的光斑。尤其是时间长了,玻璃上积灰,光斑更明显,积灰更是一览无遗
进入led时代,人们把灯具改成了小瓦数灯具,散热低了很多!也有将玻璃换成黑色格栅,这样看起来好了很多!
但是,一定要注意灯具的发热量,如果发热量大,超过展柜本身的散热量,就会造成热量积聚,造成文物损伤。
不管改成何种方式,灯具与展品之间最好有一层隔断,尤其是传统灯具。
有隔断能实现光热分离,另一方面如果灯具老化,出现掉落时,能有效保护展品。尤其是位于展柜中心的灯具,万一跌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